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

2024-02-19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

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5月26日

根据省发改委、省教育厅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建设培育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的通知(苏发改社会发2020〕182号)》,我公司被批准为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为进一步做好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培育工作,特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2020年至2023年)规划。

一、合作目的与主要内容

(一)合作目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拓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途径,校企双方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建设实训基地、组建产教联盟和职教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等,进一步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力争经过一年的建设培育期后,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

(二)合作双方与建设周期

合作双方为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柴米河公司”)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农林”),“柴米河公司”依托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农林”建设柴米河公司“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周期三年(2020年至2023年)。

(三)合作领域与主要内容

校企合作主要对接农业、园艺产业等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和职业标准制定、实习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科研项目合作、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企校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企校导师的培养等。

在三年建设期内,建立企校合作体制机制,开设“柴米河定制班”,年培养3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企校协同对接国际职业技术标准,建设与现代企业生产技术同步的教学资源;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师资团队;建设企校合作产教融合共享型实训平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提升企业科研开发水平。

2020年由“江苏农林”与“柴米河公司”合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整合校企双方在人才、技术、资本、设施、管理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柴米河学院,坚持“产教融合、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原则,促进深层次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紧密型合作共享机制。主要致力于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创新办学模式、探索产学一体化校企合作平台。

(四)合作学校遴选条件

除与“江苏农林”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外,还将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学校进行合作。

1.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或省级特色专业或骨干专业。

2.有国内领先的产学研创并举的专业办学经验和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3.具有开发虚拟仿真等现代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完善的双师培养体系,有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4.有成熟的对外交流渠道和经验。

(五)合作学校及覆盖的主要专业

合作学校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淮阴工学院等。

覆盖的主要专业有园艺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植物生产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等,主要内容:农作物工厂化育苗技术;育苗、生产栽培基质;有机基质、生物有机基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研发;林业机械施肥技术。

(六)合作企业支持内容

柴米河公司是集育苗基质、生物基质、生物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生物菌剂和农作物工厂化育苗技术研发、生产、教学、推广、销售一体化龙头公司,向每所学校提供以下支持:

1.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柴米河定制班”人才定制培养专项基金,奖励优秀企校教师和优秀学生;

2.提供淮安中(国)捷(克)菌根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现代农业(蔬菜)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等作为各校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无偿利用各平台、中心、基地雄厚的科研条件;

3.提供企业在社会服务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为师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课程内容提供依据。

(七)双方共建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

开展校企新型职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以公司基地为平台,承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服务。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50名以上,培训新型职业主体10个以上,为西部(新疆等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名以上。“柴米河公司”负责培训项目的承接、方案的制定、实施及后续跟踪服务工作,“江苏农林”根据需要,提供培训场地、师资选配、食宿安排等,协助项目顺利进行。

二、主要目标及预期成效

(一)主要目标

1.建立企校合作体制机制,开展订单培养。建立企业与学院合作体制机制,招收“柴米河定制班”,企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全程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深化企校合作、产教融合。学生毕业后到公司就业,从事工厂化育苗、生物有机基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现代农业园区经营管理等工作。

表1                   企校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序号

内容

数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1

编制企校合作相关制度

1

2020.06

王其传、王全智

2

编制企校合作运行机制条例

1

2020.06

王其传、王全智

3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1

2019.12

王其传、王全智

企校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协调开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将公司先进产业文化、公司文化融入专业教育。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建立“企校利益共同体”,将企校融合、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将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渗透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成为公司员工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表2           每年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数

年度

专业

计划人数(人)

负责人

2019

现代农业

30

王其传、解振强

2020

现代农业

30

王其传、解振强

2021

现代农业

30

王其传、解振强

2.开发与企业同步的教学资源,建立专业标准。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典型案例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合理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制定企校课程体系、教学标准等,开发微课、VR系统、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建设企校合作的在线开放课程,编写与企业生产技术同步的立体化教材。

表3                   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具体内容

序号

内容

数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1

优化课程体系

1

2023.12

祁红英、王全智

2

专业教学标准

5

2020.12

王其传、解振强

3

传统师傅标准

2

2020.12

张旭伟、刘一鸣

4

开发教学资源

30

2023.12

吴亚胜、蔡善亚

5

在线开放课程

1

2023.12

王其传、王全智

6

立体化教材

2

2023.12

吴亚胜、刘叶琼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界的合作,将公司人才需求的变化与专业招生相结合,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了解行业技术革新动态,适时调整和更新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让公司的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团队,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共同开发技术技能标准及岗位规范。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表4              技术技能标准及岗位规范具体内容

序号

内容

数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1

制定地方、企业标准

2

2020.12

吴亚胜、史培华

2

获得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2

2023.12

王其传、张更

3

创建名师工作室

1

2020.12

王其传、郭正兵

4

编制公司生物有机基质和全元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规程

2

2023.12

王其传、蔡善亚

3.打造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建共享。企校共建共享工厂化育苗、生物有机基质和生物有机肥研发生产、农业现代园区等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企校双方共同参与,并将公司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生产案例引入校园,创设真实职业环境,让学生学习过程正真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成效。

表5                    企校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序号

内容

数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1

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1

2020.12

李良兆、解振强

2

生物有机基质生产工厂建设

1

2020.12

祁红英、王全智

3

生物有机肥工厂建设

1

2020.12

吴亚胜、蔡善亚

4

现代农业园区实训基地

1

2021.12

李良兆、刘叶琼

4.深度开展企校进行科研合作,不断推进产业开发。依托企校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加强科研合作,加快产业开发,合作进行工厂化育苗、生物有机基质、生物有机肥、全元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的研发,共同申报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申报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表6              企校合作产业科研发展方向

序号

内容

数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1

共同申报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2

2023.12

王其传、解振强

2

研发新技术

4

2023.12

祁红英、王全智

3

开发新产品

4

2023.12

祁红英、蔡善亚

4

申报省级以上奖项

1

2023.12

王其传、吴亚胜、刘叶琼

5.全面推进校企互兼互聘,建设企校专家团队。通过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兼职与专职相互融合,公司技术人员可以兼职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或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专业教师可以兼职公司技术人员,到公司实践。同时,公司为学生就业提供就职岗位或就业指导服务。

表7       公司技术人员配备及教师兼职、学生实习就业计划

序号

内容

每年人数(人)

负责人

1

公司配备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2

王其传、解振强

2

学校教师到公司实践

2

祁红英、任小俊

3

公司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岗位

30

王其传、王全智

4

公司提供就业岗位

30

王其传、刘一鸣

(二)预期成效

1.共同建立企校合作体制机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招收“柴米河定制班”,每年培养30名高素质、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2020年开设柴米河产业学院每年招生100人以上,三年后达到在校生450人规模。

2.建设对接国际标准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企校合作,合作开发教学资源30个;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5个。

3.每年共同开展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研发、集成新技术至少1项、获得市级以上成果奖项1项,研发新产品3个。

4.组建生物有机基质研发中心1个,打造省级生物有机基质和生物有机肥技术创新团队。

三、保障措施

明确合作建设单位职责分工,为企校合作机构、人员、运行等方面提供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企校合作管委会。组织成立企校合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企校双方行政运行,管理委员会下设学校合作管理办公室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明确管委会职责。管委会主要职责是研究企校合作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大项目;负责合作建设的统筹规划,提供资金及有关政策的保障;保证实施方案落实到位。

企校合作管理委员会分设专业教学和实训指导小组,主要是明确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公司、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建立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

3.加强协调。加强企校工作的协调沟通,学校派专人到公司进行学生日常管理,公司各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对实习和配置学生进行工作指导。

(二)资金保障

项目建设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省批复的项目设计方案运行,加强资金审计监督,严禁项目资金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企业自筹资金投资完成基地所有建筑用房、道路等基础设施。

(三)质量监控

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实行多目标管理,以考核性诊断为主线,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利用企校合作过程和结果为依据,形成质量保证的管理机制,培育以自律、职业精神的质量文化。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为依据制订一系列目标,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企校合作的质量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可考核、激励明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企校共同发展持续提升。

(四)成果宣传

广泛宣传校企合作成果,提高产教融合影响力,在公司网页上设立产教融合板块,全面介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验、做法、成果提高产教融合影响力。介绍平台建设的推进情况,扩大产教融合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融媒体对学校的教学、招生就业、教学设施等进行宣传,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提供帮助;学校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各种媒体上,为企业进行多方位的信息宣传,和企业合作开展各种项目的实施,共同培养“理实一体”实用新型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



分享